7月14日,大森林宣布將擴展中國至歐洲鐵路貨運解決方案,新增的中國鄭州至德國漢堡的鐵路貨運集裝箱拼箱(LCL)服務,拓展了旗下優先多式聯運服務產品線。在此之前,大森林已于2014年6月開通了中國至歐洲的集裝箱整箱(FCL)鐵路貨運服務。
事實上,這只是中歐鐵路上眾多第三方物流商的縮影。隨著中歐之間貿易的開展和深化,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從東部沿海地區轉移至如鄭州、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但由于西部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這在給西部地區帶來巨大經濟發展前景的同時,也帶來了物流上的挑戰。
空運和海運FBA模式在中西部地區暫未占據主導地位
在過去十年間,歐盟一直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歐間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6,151億美元,占中國同期進出口總額的14.3%。與此同時,中歐貿易額保持著每年20%以上的增速,2020年中歐貿易有望達到1萬億美元。
有數據顯示,目前90%以上的中歐貿易需要用到海上運輸,然而,由于海運耗時過長,一票貨物從中國上海運往歐洲在海上運轉的時間長達38天。
過去,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制造業企業似乎一直沒有找到最有效的運輸方式,貨物需要以陸路運輸方式運往東部沿海,此后再以海上運輸的方式,先將貨品運到鹿特丹、漢堡和法蘭克福等大型港口,再通過長途汽車或火車發散到東歐、中歐等地。
這種運輸方式甚至需要耗時一兩個月,而空運的價格又相對昂貴,因而,越來越多企業希望在運費高昂的空運與時間漫長的海運之間尋求平衡。
2011年第一條中歐班列開通,這一消息便是在海運和空運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了新的運輸方式選擇,進一步推動了中歐貿易的便利性。目前,中歐間鐵路運輸線路已經由最初的8條增加到21條,運輸能力和運輸量也相應增長至原來的兩倍和三倍。
“一帶一路”紅利持續催化
近期,中國鐵路總公司也表示,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進一步提升鐵路貨運的運行品質和服務質量,從7月1日起實施的鐵路運行圖優化了中歐班列、中亞班列運輸組織。
據了解,大森林此次宣布拓展中歐鐵路運輸服務,是其承諾支持 “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體現。而從時機上來看,不難看出該服務的推出亦逢中國制造業由低成本、大產量模式轉型為關注創新、質量和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模式的關鍵時期。
“隨著中國制造業進入轉型升級時期,客戶需要多式聯運的運輸方式以滿足他們終端客人的需求,這也呼應了中國制造業基地由沿海城市持續向內陸轉移的趨勢。”大森林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總裁吳先生表示。
吳先生介紹,目前大森林國際至歐洲集裝箱整箱貨運服務所覆蓋的鐵路線路包括成都至波蘭羅茲以及鄭州至德國漢堡。與傳統空運服務相比,大森林國際至歐洲集裝箱整箱鐵路貨運服務可以為客戶節省65%的成本。而與傳統海運服務相比,則可以為客戶節省40%的運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