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北美站點的小看法。
從15年的 賣方市場 到如今的買方市場,首先是整體的市場環境在變化。
而亞馬遜也針對市場的變化在做各種匹配的調整。
19年的今天,亞馬遜北美市場很多類目算是趨近商品飽和。
平臺本身的意愿就是傾向于買家,號稱致力于為買家提供優質的商品匹配最優的價格。
事實是卻,亞馬遜上的商品價格是普遍高于其他平臺的,亞馬遜相比其他平臺的絕對優勢個人感覺是物流這一塊。
其他平臺(沃爾瑪,wish,百思買等平臺)憑借整體北美電商物流體系的升級,與亞馬遜物流的體驗差距在縮小。
但是其他平臺對比亞馬遜卻有著相對明顯的價格優勢,因此AMZ也在擔心客戶會流失。
而19年AMZ平臺改動的目的應該是進一步提升用戶購物體驗,這是亞馬遜一直在做的事情。
然而在買方市場的前提下,優化購買體驗最直接或最節省成本的方案就是讓賣家競爭白熱化。
讓賣家因市場需求,自發的優化商品,自發的壓縮利潤,從而達到讓利給客戶。
而受益的是亞馬遜的買家客戶和亞馬遜平臺。
其實平臺規則從開始到現在以及以后強調的基調都是一點:產品為王 只是黑科技賣家讓整體市場有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態。
有些產品開發方向并不是以產品為導向,而是哪個類目還沒被黑科技占領就進去收割一波。
至于以后的路在哪里?
大賣們應該會投入更多在開發,讓產品更有競爭力。
小賣其實一直都是夾縫求生存,夾縫越來越小而已,被逼著進行細分再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