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進行外貿往來種,“仿牌”產品(即模仿知名品牌設計的商品)一直是敏感話題。許多商家因成本低、利潤高而涉足這一領域,但往往忽視其背后的法律風險和商業隱患。接下來跟隨大森林一起來了解為什么仿牌不能發往國外的原因吧~
全球主要貿易國家均簽署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對商標、專利和版權保護有嚴格規定。仿牌產品直接侵犯原品牌的知識產權,例如使用相似商標、模仿外觀設計等行為,可能面臨以下風險:
1. 法律追責:海外品牌方可通過當地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賠償高額侵權費用。例如,歐盟對仿牌商品的罰款可達實際售價的3倍以上。
2. 信用損失:商家一旦被列入“侵權黑名單”,可能永久失去進入國際市場的資格。
各國海關對仿牌商品的查驗力度逐年升級,尤其是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常見的攔截手段包括:
X光掃描與人工開箱:海關通過技術手段快速識別仿牌包裝、商標標識。
大數據篩查:物流信息中若出現“高仿”“復刻”等關鍵詞,可能直接被標記為高風險包裹。
據統計,2022年歐盟海關查獲的侵權商品中,仿牌類占比超60%,多數在入境時即被銷毀或退回。
以亞馬遜、eBay、速賣通為代表的國際電商平臺,明確禁止仿牌商品上架。違規商家將面臨:
賬號封禁:平臺直接凍結資金并關閉店鋪。
連帶責任:若因仿牌問題引發消費者投訴,平臺可能要求商家承擔物流和賠償費用。
部分商家試圖通過“擦邊球”描述(如“同款設計”“相似款式”)規避審查,但平臺算法已能精準識別此類關鍵詞,導致商品下架率高達90%以上。
國際物流公司(如DHL、FedEx)為避免法律糾紛,普遍拒收發往海外的仿牌商品。即使通過特殊渠道運輸,也存在以下問題:
1. 運輸周期長:為躲避查驗,仿牌多采用“灰色清關”,運輸時間可能延長至13個月。
2. 扣押風險高:若貨物被海關扣押,商家需額外支付倉儲費、罰金,甚至面臨刑事訴訟。
以上就是有關為什么仿牌不能發往國外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對于想做仿牌出海的商家不妨自身注冊品牌,或與品牌公司合作代工,不能因短期利益難以抵消長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