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貨代口中常用的術語可能對于商家、新手貨代來說未曾涉及,造成不必要的理解錯誤、額外費用或延誤。以下由大森林為大家整理高頻貨代術語及解析,幫助你出海跨境更加順暢。
1. FCL(Full Container Load):整箱運輸,貨物量足以裝滿整個集裝箱,費用按整柜計算,適合大宗貨物。
2. LCL(Less than Container Load):拼箱運輸,貨物不足整箱時與其他貨主共享集裝箱,按體積或重量分攤運費。
3. CY/CY(Container Yard to Container Yard):承運人負責從起運港堆場到目的港堆場的全程運輸,不包含裝卸及內陸配送。
1.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賣方承擔成本、運費及貨物保險,風險在裝運港轉移至買方。
2. DDP(Delivered Duty Paid):賣方承擔全程運費、關稅及清關手續,貨物送達指定目的地后完成交易。
3. DAP(Delivered at Place):賣方負責運輸至約定地點,但不承擔進口清關費用,買方需自行處理關稅。
1. HS Code(Harmonized System Code):商品統一編碼,用于報關時標識貨物類別及稅率。
2. B/L(Bill of Lading):提單,既是運輸合同憑證,也可作為貨物所有權證明。
3. AMS(Advanced Manifest System):美國反恐艙單制度,要求貨代提前24小時提交貨物信息至海關。
1. ETD(Estimated Time of Departure):預計離港時間,通常受天氣、船期調配影響。
2. ETA(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預計到港時間,用于規劃末端派送或倉儲安排。
3. Demurrage/Detention:滯箱費(港口堆存超期費用)與滯港費(集裝箱占用超期費用)。
掌握跨境貨代術語,不僅能優化供應鏈決策,還能在談判中爭取更有利的條款。建議定期更新行業詞匯庫,結合運輸實際調整合作模式。對中小型企業而言,與大森林專業貨代建立長期溝通機制,將大幅降低物流操作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