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以星宣布退出美線電商快船市場,之后各大船司從鹽田港駛向美西洛杉磯的表現如何?讓我們來看看近期大森林物流內部統計的船司時效報告: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除了美森,華南至美西各大船司航線綜合表現不相上下:雖然船老大們沒有對外宣稱在經營電商快船,但在實際運作中,利用航程提速及目的港優勢資源給“電商貨物”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比如長榮HTW航線四年前就用目的港快提服務來兌現快提承諾;COSCO近兩年也在用SEA航線+電商貨柜標識提高目的港提柜速度;OOCL的PVC3,PCC1航線一直享有自動碼頭快速提柜時效;疫情爆發中加入陣營的CUL,利用目的港帶車架和專用時段碼頭泊位為客戶提速。而華東市場的美森快船,不管是正班船還是加班船,因長期穩定卓越的服務讓其在市場久負盛名。
那么3月后的電商市場,客戶對快船的態度如何?
由于業務的特殊性,跨境電商賣家容易遇到因缺貨影響店鋪排名,導致廣告投放失敗,“保持持續的安全庫存”是跨境電商運營頭等大事。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讓電商賣家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導致無法長期支撐空運費。如果有一項海運服務從時效上可基本替代空運,但只需要支付空運費用的一半甚至更少,那么這塊產品無疑是跨境物流的“王牌產品”。這也是為什么美森快船能早在疫情前就成為跨境物流快船服務首選的原因。
疫情推動下的跨境電商市場更加刺激了快船的需求,不像傳統的買賣雙方要對所選擇的船司進行專業篩選,單一貿易下的跨境電商實則不關心貨物用的是什么船運輸,只求時效有保證。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了迎合跨境電商客戶的需要,市場出現了各種版本的快船,如上文所提,部分快船的確是由于船司優待,加快處理效率使得貨物交付的更快,也有些“貨代版快船”則是物流公司利用不同港口、不同船司的優勢航線并組合貨代自身的優先操作形成“產品差異化”。
疫情三年市場快船現象可謂是:“快船種類繁多”“快船虛虛實實”“快船不快”“真假快船”“快船炒作”等,讓跨境電商賣家在信息泛濫中不知該如何抉擇,也常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被“割韭菜”。
現市場進入平穩期,美國洛杉磯不再塞港,碼頭平均可提柜時間在4天左右,電商客戶向來以小批量多批次的發貨方式將貨物分布在不同的船司、不同的物流公司來分散風險。加之這幾年的市場教育,跨境電商在選擇“物流產品”之時趨向理智,“性價比”成為跨境電商選擇物流產品的考慮的第一要素。從三月大森林物流統計的美西快船產品分布圖可見一斑:
疫情前“割韭菜”的日子早已遠去,疫情中“躺贏“的時代也如昨日黃花,不管是船司還是物流貨代,都應為愈加專業的跨境電商客戶們設計更加專業的物流產品,方能成為客戶心目中的“快船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