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跨境電商賣家都在海外倉的便捷性和其風險性之間不斷權衡。而近兩年,或許是聽到太多“海外倉貨物積壓”的消息,加之中美貿易戰、歐洲VAT的問題,賣家在海外倉的備貨變的越來越謹慎。對此現象,海洋國際海外倉創始人Tom Gao表示,政策和國際環境的變動也許會影響到賣家海外倉備貨的總量,但并不會影響他們對海外倉的使用率,反而其發貨的頻率會更加頻繁。
備貨海外倉,如何降低資金壓力和存貨風險?
海外倉帶給消費者的物流體驗可能是其他物流渠道難以比擬的,但資金壓力和貨物積壓的風險,也的確是使用海外倉的賣家從始至終難以解決的問題。
Tom Gao表示,賣家海外倉備貨的資金壓力以及貨物積壓的風險,歸根結底是和其備貨量呈正相關的,而理性的“發貨+彈性”的倉儲,可以很大程度降低賣家海外倉備貨的資金壓力和庫存積壓的風險。
“比如有些賣家看到所謂的爆款,就盲目的大量備貨。這種情況下,其實風險已經很大了,所以我們也會根據觀察到的市場反饋和庫存數據給到賣家一些備貨的建議;除此之外,我們也會為賣家提供彈性的倉儲,根據他們的需求和計劃,安排倉儲的預留空間。賣家理性的發貨,合理的利用倉儲空間,對我們雙方來說是一個雙贏的局面,若賣家的貨物積壓,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負資產。”
除此之外,退貨難也是賣家在使用海外倉時難以規避的問題。“海外倉的退貨基本上是不會發回到國內的,成本太高、流程復雜,所以我們會盡可能的幫助賣家將其貨物在海外當地市場消化掉。比如,一些客戶不僅有線上電商渠道,也有傳統線下的實體零售渠道,我們就可以協助他們重新包裝,轉運到接盤的倉庫或是下級分銷商處,把線上的退貨通過線下渠道消化掉。”
當然也有很少一部分賣家會選擇棄貨,比如幾百件的產品成批出現質量、包裝的問題,或是產品經歷了下架、重新包裝、換標以及賬號出現問題等,產品本身價值也不高。“但無論什么情況,我們都會幫助客戶盡量去降低損失。” Tom Gao講道。
“行情不佳”,海外倉使用率卻不減反增
近兩年,大量的“海外倉貨物積壓”的消息,加之中美貿易戰、歐洲VAT等問題,使得跨境賣家在海外倉備貨更加謹慎。但 Tom Gao講道:“從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在近兩年的市場環境下,賣家不僅沒有降低對海外倉的使用率,反而和我們的合作更加緊密。”
Tom Gao表示,從海外倉服務商的角度來說,其目的是不斷的提高庫存的周轉率,而賣家的目標就是減少資金壓力和備貨的風險,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也許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賣家海外倉備貨的總量會有所減少,但其與海外倉服務商的溝通頻率以及發貨頻率會增加,這也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若從消費者體驗以及平臺推薦的角度來看,跨境物流的幾種發貨方式中,毋庸置疑海外倉發貨是首選。比如,我們對亞馬遜的補倉,可以達到2—3天的速度,我們的代發貨可以達到24小時之內。除此之外,無論是整體的打包、歐洲的清關、當地的配送、一件代發,甚至是整柜入庫,這一系列動作都會在2-3天內完成,而這種速度上的優勢,是其他發貨方式很難企及的。當然,對于布局歐洲的賣家來說,稅務問題的確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我們也會從行業觀察者的角度,為賣家提供一些稅務方面的建議,或是推薦一些比較靠譜的稅務代表,來幫助賣家解決稅務難題。”
中轉海外倉成賣家“避風港”
可能不少賣家都會有一個疑問——“我的產品適合海外倉嗎?”對此, Tom Gao介紹道,從當前來看,海外倉涵蓋了幾乎所有市面上可以看到的電商產品,小到數據線、3C產品,大的如一些家居品類、室外的折疊椅等。
“近兩年,我們也發現一個趨勢——海外倉的產品品類開始逐漸的從輕小類的產品轉向大貨、重貨,其中家具類是增長非常的快的品類。比如我們最近也有在英國增倉,專門用來處理這類大貨和重貨。”
Tom Gao補充講道:“若從成本的角度出發,主要看賣家使用海外倉的用途是什么。如果是作為中轉、轉倉的服務,不僅可以節省很大一部分的開支,還可以幫助賣家規避風險。如果,賣家的產品全部放在平臺官方的倉庫中,當賣家VAT稅號出現問題,或是產品質量出現問題面臨平臺的封號、下架時,平臺倉庫中的貨物可能也會被扣。但如果,將一部分產品放在第三方海外倉,起碼可以保留這一部分的貨物。”
如果賣家賬號被封或是產品被下架,第三方海外倉中的貨物,可以做換標的處理轉到其他的賬號中,重新上架銷售。
“此前很多賣家從平臺德國的官方倉庫里的退貨,放在我們的倉庫中,處理后再發到平臺的英國倉中重新銷售,2-3天內迅速補倉,靈活性非常高,相對風險也可以降低很多。此外,我們的倉庫的價格也比平臺官方的便宜的多的。所以,無論是從降低成本的角度還是規避風險的角度,這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Tom Gao講道。